首页 >> 规章制度 >> 上级学风建设文件 >> 正文
中国科协发布《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二十八条
发布单位:学风建设      发布时间:2012-04-10
    3月23日,中国科协举行《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中国科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院士等领导出席会议,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宋南平主持发布会。
  《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是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在尊重科学规律、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结合科学技术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共四章28条。第一章总则共4条,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科学真理、维护科学诚信,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第二章学术道德规范共13条,规范了科技工作者日常行为准则,包括课题申报、实验数据保存、科研合作、署名权原则、利益冲突、科学道德教育等问题。第三章学术不端行为共8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提出了具体的标准。第四章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共3条,明确了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处理原则和程序。
  黄伯云表示,中国科协发布的这28条规章不会是“一纸空文”。就如何落实《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黄伯云说,首先要在全国科技工作者和学生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告诉科研人员和学生,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行为、哪些不能做,目的是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其次,《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提出明确界定,制定规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防微杜渐;第三,如果确有科研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到一定程度,中国科协将通报有关单位,提出处理意见。
  杜祥琬在发布会上说,加强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科技工作者成为建设创新文化的先行者和社会道德的楷模,是科协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次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以促进科学道德建设为出发点,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立足中国科协实际,着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
  据悉,为进一步促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今后中国科协还将陆续制定《全国学会科学道德规范》和《中国科协期刊科学道德规范》,积极发挥所属167个全国学会、31个省区市科协和421种科技期刊的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推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贡献力量。

  《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
  (2007年1月16日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提高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会员及其他科技工作者。
  第三条科技工作者应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探索创新,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
  第四条科技工作者应以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繁荣学术思想,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促进优秀科技人才成长,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使命。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人民,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
  第二章学术道德规范
  第五条进行学术研究应检索相关文献或了解相关研究成果,在发表论文或以其他形式报告科研成果中引用他人论点时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如实标出。
  第六条尊重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研究对象)。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必须保护受试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并保障知情同意权。
  第七条在课题申报、项目设计、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公布科研成果,确认科研工作参与人员的贡献等方面,遵守诚实客观原则。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
  第八条诚实严谨地与他人合作。耐心诚恳地对待学术批评和质疑。
  第九条公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必须实事求是、完整准确。
  第十条搜集、发表数据要确保有效性和准确性,保证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完整、真实和安全,以备考查。
  第十一条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专业人员拥有著作权。仅对研究项目进行过一般性管理或辅助工作者,不享有著作权。
  第十二条合作完成成果,应按照对研究成果的贡献大小的顺序署名(有署名惯例或约定的除外)。署名人应对本人作出贡献的部分负责,发表前应由本人审阅并署名。
  第十三条科研新成果在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前(有合同限制的除外),不应先向媒体或公众发布。
  第十四条不得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科研活动中存在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关系。
  第十五条科技工作者有义务负责任地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反对捏造与事实不符的科技事件,及对科技事件进行新闻炒作。
  第十六条抵制一切违反科学道德的研究活动。如发现该工作存在弊端或危害,应自觉暂缓或调整、甚至终止,并向该研究的主管部门通告。
  第十七条在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的培养中,应传授科学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选拔学术带头人和有关科技人才,应将科学道德与学风作为重要依据之一。
  第三章学术不端行为
  第十八条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
  第十九条故意做出错误的陈述,捏造数据或结果,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
  第二十条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故意省略参考他人出版物,抄袭他人作品,篡改他人作品的内容;未经授权,利用被自己审阅的手稿或资助申请中的信息,将他人未公开的作品或研究计划发表或透露给他人或为己所用;把成就归功于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僭越或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
  第二十一条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
  第二十二条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包括故意毁坏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以及其它与科研有关的财物;故意拖延对他人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或提出无法证明的论断;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
  第二十三条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包括参与他人的学术造假,与他人合谋隐藏其不端行为,监察失职,以及对投诉人打击报复。
  第二十四条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在各类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审阅、奖项评定时,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作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接触,收取评审对象的馈赠。
  第二十五条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
  第四章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
  第二十六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负责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监督所属全国学会及会员、相关科技工作者执行科学道德规范情况,建立会员学术诚信档案,对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进行记录,向中国技术协会通报。
  第二十七条调查学术不端行为应遵循合法、客观、公正原则。应尊重和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对举报人提供必要的保护。在调查过程中,准确把握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第二十八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重视社会监督,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委托相关学会、组织或部门进行事实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2007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