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3日,我校名家讲坛第271讲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会议室B211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机构“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文斌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差异性研究是英汉语对比研究的关键”的精彩讲座。本次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外国语学院主办,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清教授主持。
讲座回顾
语言与语言之间具有相似性,这是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言与语言之间具有差异性,这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言对比研究需要关切彼此的差异性,借以探寻彼此的个性。在此次名家论坛中,王文斌教授从语言具有民族性、语言体现着民族精神出发,重点通过“外国注重语法、句子,中国注重词”这一差异,对汉语、英语进行了差异性研究与分析。
王文斌教授提到,中国古人在进行造字时就对每个字的含义赋予了一定行为。因此,对于汉字而言,一个字就是一个命题,不需要上升到句子层面。例如,汉字“思”这一个字就同时代表了“大脑与心脏”这两个含义;再例如“婚”这个汉字,表示的是中国古代这样一个习俗:结婚当天上午会在女方所在地进行宴请,而到了黄昏时刻,则由男方进行抢婚。王教授还指出,汉字的动词构词是具有名词性结构的。如繁体字“愛”是由名词“心”和“友”组成的,代表要用心、用情去爱。此外,王文斌教授表示,第一,英语句子必须有谓语动词,且具有时态标记,而汉语则没有这种表达, 时态标记可有可无,不具有语法强制性。第二,汉语喜短不喜长,关联词少,英语则重逻辑,关联词较多。比如,严复在他的译作《天演论》中,将英文原文“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 but the one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译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短短八个字。王文斌教授说,语言也体现着思维。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阐述了中国人的思维是360度的,是多方面思维,而外国人则是直线型思维这一差异。最后,王教授向老师同学们谈了谈外语教学研究杂志。他表示,外语教学研究杂志喜欢具有独到思想、观点、内容的杂志,并表达了对外语教学的期待。
讲座进入提问环节。刘艳老师提出问题:当今不同文化背景语言差异普遍存在,那如何在差异中寻找并建立起对比研究的框架呢?王文斌教授回答道:要注重英汉的时空性差异,提高学术敏感性。要了解汉语以及目标语本色,注重用对比的眼光掌握语言实质,这样才能形成语言共同体,进而形成文化共同体、价值观念共同体。博士生李文龙提出:如何从英汉对比角度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是强调共性还是突出中国特性呢?如何实现语言差异与话语权的平衡?王文斌教授答道:我们要美美与共,求大同存小异。因为民族语言就是民族认同,而没有国家愿意放弃它,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求同存异。至于如何实现语言差异与话语权的平衡,价值观念与思想体系的输出体现国力的强盛,考虑到目前英语对世界的贡献,中国需要面对现实。既然当下重视英语,我们就应该学好英语,继而让中国文化慢慢走出去。
最后,张清院长对王文斌教授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这次讲座内容丰富、干货满满。
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在座师生进行了合影留念。
(科研处 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