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首页 法大邮箱
首页
学术新闻

首页 > 正文

南京大学唐正东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论坛 谈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反贫困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20127日晚上7时,中国政法大学名家论坛第255讲在学院路校区207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正东主讲,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方副院长主持,孙美堂教授和张秀华教授等多位老师参与讨论。本次论坛反响热烈,在线上和线下都吸引了众多青年老师和学生的参与。

唐正东教授在论坛上做了题为“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反贫困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学术报告,开篇介绍了当下反贫困思想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明确指出贫困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类社会始终受到贫困问题的困扰。无论是从总结我们取得成就的脱贫攻坚伟大事业所取得的经验角度,还是从进一步深刻理解贫困作为整个现代社会基础性核心问题的角度,都值得对反贫困思想做出分析和研究。但是人们理解贫困和人类反贫困进程并不总是从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论出发。无论是从思考当代中国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下继续取得反贫困斗争伟大成就的层面,还是从探索未来世界范围内人类反贫困路径的层面,都需要思考同一个问题——如何把握反贫困思想的正确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去探讨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反贫困思想,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还对当代有强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唐正东教授从五个方面开展今天的主题。首先,从“贫困问题从何时起成为社会问题”入手,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讲的贫困者与一般意义上的贫困者(穷人)的本质区别,指出穷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历史问题,这是唯物史观研究的前提。从而为我们从唯物史观视域下研究反贫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唐正东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理论界如何理解贫困问题”,他列举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代表性的观点从某个或某些经验层面上的具体原因来阐释贫困的缘由,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类似的贫困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第二种代表性的观点从较为抽象的法权或财产所有权的角度来理解贫困的产生,认为资本主义的财产所有权是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财富侵占的根本原因,只要解决了这种法权层面上的不合理性,现实中的贫困现象就会消失。第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从更为抽象的自我意识异化的角度来谈论这一问题。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有在思想层面上扬弃这种意识,所有的贫困问题便会得到彻底解决。在介绍上述观点在方法论上的缺陷部分,唐教授指出,这些观点最大的问题就是游离在唯物史观之外。政府救济、法权体系、观念形式实际上都是具体社会形态中的特定要素,它们的性质是由所处于其中的社会形态的历史特性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之上。在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如何理解贫困问题”方面,唐教授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贫困问题上的最重要贡献就在于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贫困问题的现实经济关系基础。那些由于纯碎个人原因而导致的贫困并非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贫困,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发展而导致的、作为社会历史现象的贫困。最后,唐正东教授指出了“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反贫困思想的当代意义”,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能在具体的脱贫攻坚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贫攻坚发展规律的认识。

唐教授精彩深刻的讲授结束后,线上线下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地提出疑问,唐教授一一进行了耐心和富有深度的解答。

孙美堂教授和张秀华教授对唐正东教授精彩的讲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张秀华教授指出,唐教授对贫困问题的分析超越了以往知性的逻辑和传统的观念论,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践、劳动和生产的观点出发,运用历史的逻辑,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总体、有机和辩证地理解贫困问题。孙美堂教授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一百多年来,全球化以及资本本身的发展,使得我们面对的问题比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的问题更为复杂。唐正东教授也十分赞同孙美堂教授的观点,认为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运用到当代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拓展中介环节。

论坛最后,主持人袁方副院长做了总结性发言。她指出,对贫困问题的关注,表现出唐教授作为学者关注现实的人文关怀,把现实问题置于唯物史观的视角是每一位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唐教授的讲授,体现了南大哲学系突出的学科特点——注重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在分析现实时候,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一体化的分析。袁方副院长也强调,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基本原理分析当代复杂社会现象时,不能简单比附,也不能照搬照抄,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时,应该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正确方法论。

本次论坛让老师和学生都受益良多,实现了“集四海名家深邃思想,哺法大学子茁壮成长”目的,同学们领略到大师的风采,享受了一场思想上的盛宴。


(科研处 马克思主义学院)